学派纷呈是中医药学术的特色之一。学派以创新和传承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卓著的学派还能以带头学科领导一个时期的学术潮流。清末民初,绍兴医派作为地域性医派,以其创新厚蕴和强大的辐射力,引领当时海内中医药演进。
以两大学派领衔中国中医
温补学派是以研究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善用甘温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医学流派。这一流派以薛己为先驱,张景岳、赵献可与之声名同列,共称“温补三大家”。
而在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更有发展与创新。其学说源于张仲景,以擅治热病,辨证重湿而著名,它与温补学派虽然都属于热病,但其纲领及论治却迥然不同。这其中,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称“绍派伤寒”。也就是绍兴的伤寒学派,它用乡间俗语俚语名之,病名表达通俗易懂。
绍兴中医药学会会长沈钦荣告诉记者,越医文化是孕育并不断发展越地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包含了越医的价值观念、诊疗疾病和独特经验与思想以及越医独有的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越医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越医文化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中医东渐,曾影响了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近代的很多中医力量都来自绍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越医是领衔中国医坛,中国中医缺了绍兴就不完整了,当时,越医在中国中医界是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沈钦荣说。
绍兴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引领中国医坛
越医千年,源远流长。在“士比鲫鱼多”的绍兴,灿烂得令人炫目的历史文化遮蔽了其医药方面的辉煌。事实上,在这片浸淫着耕读之家传统的土地上,不但盛产文人墨客、高官师爷,也盛产名医良方。
2500多年来,绍兴中医药已经创造了无数个传奇: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非处方药,制定了第一部格式化的新医案,诞生了最早期的中西医汇讲沙龙,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绍派伤寒学说……
《史记·货殖列传》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江南水乡,日照水蒸,潮湿温热,疫病丛生。古时的绍兴被称为南蛮之地,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人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人求医问药的记载。《吴越春秋》卷十记载,越王勾践为鼓舞士气,对士兵说:“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与糜粥,与之同食。”可见当时就有越医活跃的身影。
不过,越医真正自立门户,形成品牌,则始于南宋。南宋建都临安(现杭州),当时河南汴梁(现开封)被金国占领,一批太医院御医陆续南渡来到临安、绍兴。从此,代代相传,原来的一些宫廷秘录、验方也就慢慢流传到了民间,这从越医名家张景岳、何廉臣、胡宝书等人的许多处方药中可以看出和南宋宫廷的渊源。
几大名师对《伤寒论》的提升
清末明初,几大名师用自己的临床水平,对绍派伤寒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升。
从绍派伤寒论发展过程看,可分为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对绍派伤寒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何秀山等人。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而何廉臣则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写了《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等,变化《伤寒论》的成法,继而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正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而后他又编著了一系列关于绍派伤寒的论著,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
此外,赵晴初、周伯度、邵兰荪、杨则民、祝味菊等人,都在研究伤寒论上编辑和整理了很多医著,其中一些临床实践家,为绍派伤寒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各种伤寒专科,亦以擅长医治伤寒而闻名当地。徐荣斋所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及其他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论文,为扩大绍派伤寒在全国的影响,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