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越医文化研究文集 > 代序二 > 内容

代序二:王宏达《坚持传承创新 打响“越医”品牌》

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高起点谋划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中医医疗事业发展成果丰硕。全市三甲中医医院增至两家———绍兴市中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并双双进入全国“百强”。市、县两级全部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实现国家基层先进单位的全覆盖。这些成绩的积累,为绍兴市建成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抢得了先机。今后,绍兴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全面落实全市中医药大会精神,致力先行先试、挖掘优势、创出特色,唱响绍兴“越医”品牌,打造一批“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共同富裕的标志性成果。
一、全方位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全域提升充分发挥绍兴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占有率全省第一的优势,科学布局,形成市县乡“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整合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强化“龙头”牵引。对标“高质量、集约化和传承性”的要求,加快推进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建成一家中医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大、功能设施完善、与古城文化相适应的三级甲等现代化中医院,打造好越医博物馆。发挥绍兴市中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全国百强的引领作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强院”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全市六家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三级覆盖率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骨干”支撑。优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中药科室建设,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部设立中医科,促进妇幼保健和老年康复等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布局,积极发展跨区域跨层级的中医医疗联盟。三是强化网格辐射。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推进全市96家基层中医馆标准化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基层“旗舰”中医馆建设。推进中医医院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完善基层中医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好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
二、全方位巩固“越医”服务品牌,促进传承创新依托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提升中医药的发展动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筑优越医平台。推进以“绍派伤寒”为代表的“越医”焕新工程,努力争取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省级中医医学分中心。进一步提升基础扎实的中医内科、骨伤科、儿科、皮肤科、妇科等专科(专病)水平,培育建设“绍派伤寒”传承研究中心,促进“绍派伤寒”等传统医学流派专科建设细分化、诊疗技术现代化。加强与省中医药大学等高端平台开展医学合作,积极引建高新技术项目。二是铸强龙头学科。深挖传统“越医”诊疗精华,强化传统医疗临床技术、经典医药方的医学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科研手段,推动中医药科研取得突破性发展和实践运用。三是筑牢人才高地。优化国家级、省级领军型人才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双引擎”培养模式,深化“杏林工程”“岐黄使者”“越医人才”培育项目,推进传统技能代际传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省级及以上名中医、基层名中医新增三名以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新增两个以上。
三、全方位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提升群众满意度紧扣健康浙江建设中医药专项行动,充分放大中医药“一株草、一根针、一缕香”的潜能和优势,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一是关口前移“防未病”。加强医疗机构“治未病”专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中医馆“治未病”健康服务能力,每年推广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新技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礼堂、进社区,全面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二是提升能力“治已病”。完善中医药临床评估机制,遴选当代名老中医“百医百方”,到今年年底,实现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中医日间诊疗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强化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不断完善中医疫病防治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持续优化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三是挖掘潜力促健康。加强中医康复医疗机构、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加大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等“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中医药服务力度,提高中医药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完善“一老一小”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服务方案。
四、全方位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促进“六医”统筹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院、医生、中医系统的集成、一体推进,健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工作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中医药条例》,探索制定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数,研究评价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优化服务管理模式,建设“智慧中医院”。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切实构建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适应的规划、评价、人才、监管、保障等政策供给体系。
各区、县(市)卫生健康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为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赋能助力,也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探索 “绍兴路径”、提供“绍兴方案”。
(作者为绍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本文节选自作者2022年5月在绍兴市中医药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