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越医文化研究文集 > 引言 > 内容

引言:邵田田《守望千年越医的精神家园》


以越国古都为核心区域的古越大地,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神奇之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厚重的文化遗存最形象的赞誉。
越地长歌,声声不息。以绍兴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中药炮制技艺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民风为主要内容的越医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它源远流长,在绍兴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下,越医有着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基因,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载入史册。
它大师辈出。以张景岳为杰出代表的越地医家,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千百年来悬壶济世,福佑一方。他们留给我们崇尚自然、务实和谐、包容独立的精神品格和凝聚着超群智慧的煌煌巨著,以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这些已成为传统医药非遗宝库中的瑰宝。
它历久弥新。越医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越医以其独树一帜的学术体系、诊疗技法和经典名方,服务桑梓,融入百姓生活,至今仍充满青春活力,在防病治病、防疫抗疫的一线发挥威力,贡献力量。
自2009年越医文化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今,绍兴传统医药申遗的脚步从未停息。经过前后15年的努力,推动越医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医文化申遗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中医药学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转化、应用,越医流派在中医药流派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日益彰显,传统医药类在非遗名录中所占的比重、项目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在政府的主导下,传承基地、传承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千年越医的传承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21年越医文化非遗项目的主要流派———“绍派伤寒”,成功入选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绍兴医药类非遗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2022年6月,以越医文化代表人物、一代宗师张景岳命名的景岳中医药文化等三个传统医药类项目,成功跻身浙江省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录,这标志着越医文化的保护传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今时代,我们遇上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这里有作为传统医药类非遗自身如何高质量传承、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文化赓续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西医的有效融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等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中医药人最大的激励和鞭策,鼓舞着当代中医药人继往开来,当好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中医药高尚医德的践行者和中医药精湛医术的传承者。
 

历史和现实是一条割不断的河流,历史学家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仰望历史星空,脚踏坚实大地。厚植百姓情怀,坚守使命担当,不忘初心,写好当代越医史,是历史赋予绍兴中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
创新是古老的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基于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创新需要不断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因而,我们认为把视角对准绍兴当代名老中医,总结他们的成才、临证、学术经验,是深入研究越医文化最好的切入点,也是延续越医文脉,传承其优秀基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医文化的积极探索。
《越医文化研究文集.绍兴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越医文化传承的见证,更是入选医家们求学治学和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他们毕生心血的奉献。这些著述,具有原创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其中不乏有传承价值的鼎力之作。书中忠实地记录了名老中医的人生轨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许多有益的人生感悟,这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上百个鲜活的医案、几百份严谨的医方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几十年临证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的本领和知常达变的经验特长,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读到医家们的人生态度,更是感受他们的仁爱之心、仁义之道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无私情怀。
距今近一千年前,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令人荡气回肠的名句,成为近千年来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名篇《岳阳楼记》中,尽情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如此不忘初心使命,令人肃然起敬。
范仲淹与绍兴的渊源颇深。1038年,他被贬到绍兴(当时叫越州)任知州,创立了名垂青史的稽山书院,致力培养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人才,稽山书院的人文贡献在“宋韵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在绍兴为官期间,为绍兴留下的另一处文化遗产,即古越卧龙山(府山)上的以“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而得名的清白泉及清白堂,并留有传世名篇《清白堂记》。
今天,我们在致敬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功绩的同时,还要铭记他的另一句名言,那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范仲淹眼里,良相与良医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良相治国理政、济世安民,良医治病施药、救死扶伤。几千年来,良相青史留名,是因为其清正无私的品格;而良医深受百姓爱戴褒扬,亦源于他们的大爱无疆。凡苍生大医,必怀赤子之心。因而在黎民百姓的心中,良医有着良相的价值,两者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之道”,都需具有“执心以正,立身以诚”的精神境界。
因而,我们致敬天下良医,我们守望越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就是坚守中华民族的“仁义之道”,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敬畏之心,走近名士之乡———绍兴,去阅读这本《越医文化研究文集.绍兴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去感受越医文化的魅力,去领略当代越医的风采,去学习越医名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使医者的仁义之心得以坚守,使千年越医的精神内核和学术精华得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以上是本人在参与组织和整理书稿过程中的点滴感悟,献给读者,与大家共勉,并谨作本书前言。
(作者为原绍兴市卫生局局长、绍兴市越医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